你的購物車目前是空的!
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是所有希望提升自己學習能力與思考深度人士必備之作。它將抽象難懂的「如何有效率地讀懂一本書」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方法論,從初級到高級層次循序漸進。作者不僅闡述理論,更提供實際步驟,使得各種背景的人都能受益。尤其在資訊爆炸時代,此書提醒我們回歸深度思考的重要性。然而,由於成書年代較早,對數位化資訊環境尚無涉及,但其核心理念依然適用廣泛。總之,它是一部啟發思維、培養終身學習態度的不朽經典。
這本書適合學生、研究者、職場人士及所有渴望提升自我認知與知識吸收效率的人士。若您想不再只是「看完」一本書,而是「真正懂得」一本書,它將是您的最佳指導手冊。
嘿,大家好!我是你們的老朋友Eric,今天想跟你們聊聊一個看似簡單,實則深奧的話題:「閱讀」。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?買了一堆書堆在家裡,信誓旦旦地說要好好讀,結果呢?書籤永遠停在第一章,或者草草翻完,卻感覺什麼都沒留下?別不好意思承認,我懂!因為我自己也常常是這樣。我們總以為,只要把書「看完」就是閱讀了,但事實上,看完不等於讀懂,更不等於能將書中的智慧化為己用。
今天,我要為你們解讀的這本書,叫做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(How to Read a Book),它可不是一本普通的閱讀指導書。這本書由美國著名哲學家、教育家莫提默·J·艾德勒和查爾斯·范多倫合著,自1940年首次出版以來,歷經數次修訂,被譽為「閱讀聖經」,影響了無數讀者。它不僅僅教你閱讀技巧,更重要的是,它教你如何透過閱讀來思考、來理解世界,甚至是如何提升你的心智能力。
這本書的價值在於,它把閱讀這件看似個人的事情,提升到了一個哲學和藝術的高度。它會告訴你,閱讀是有層次的,從最基礎的消遣閱讀,到最高層次的「主題閱讀」,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的技巧和心態。聽完這份聽書稿,你將會學到如何從一本書中榨取它所有的價值,如何與作者進行深度對話,甚至是如何透過閱讀來解決你生活中的實際問題。
準備好了嗎?讓我們一起踏上這場閱讀的奇妙旅程吧!
執行員工
我是說書人
聽書書摘寫手
AI敘事師
哈囉,各位愛書的朋友們,大家好!我是你們的老朋友 Eric。
今天特別興奮能和大家一起,深入探討一本經典中的經典——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。說到閱讀,你們是不是覺得:「這有什麼好說的?不就是把字認清楚,然後從頭看到尾嗎?」嘿,如果真是這麼簡單,那這本書就不會被譽為「閱讀聖經」,也不會讓無數像我一樣曾經的「閱讀困惑者」茅塞頓開了。
想像一下這個場景:你興致勃勃地買了一本暢銷書,可能是關於理財的,可能是關於心理學的,也可能是關於歷史的。你抱著它,彷彿抱著一個金礦,期待著它能改變你的人生。結果呢?讀了幾頁就開始打瞌睡,或者讀完了,卻發現腦子裡一片空白,好像什麼都沒記住,更別提應用到生活中了。這種感覺是不是很沮喪?就像你買了一輛超級跑車,卻只會把它當成普通代步工具,完全發揮不出它的性能。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閱讀的現狀:我們只是在「看書」,而不是在「讀書」。
而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這本書,就是來教我們如何把這輛「超級跑車」開到極致的!它的兩位作者,莫提默·J·艾德勒和查爾斯·范多倫,可謂是閱讀領域的泰斗。艾德勒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、教育家,曾擔任《大英百科全書》的編輯顧問,他一生致力於推廣博雅教育,提倡經典閱讀。范多倫則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,也是一位傑出的作家和編輯。這兩位大師級的人物,用他們畢生的閱讀經驗和智慧,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系統而精妙的閱讀體系。他們不僅教你閱讀的「術」,更教你閱讀的「道」。
所以,今天這集節目,我會帶你們從三個層次來解讀這本書。首先,我們會聊聊「閱讀的層次與目的」,搞清楚我們到底在讀什麼,以及為什麼要讀。其次,我們會深入探討「主動閱讀的藝術」,學習那些能讓你真正讀懂一本書的具體方法。最後,我們會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,看看「如何將閱讀應用於生活與學習」。我保證,聽完這集節目,你對閱讀的理解將會徹底顛覆,你的閱讀效率和深度也會大大提升。準備好了嗎?讓我們一起開始這場知識的盛宴吧!
我們每天都在閱讀,微信朋友圈、新聞APP、各種報告和文件,甚至是你現在正在聽的這集節目,都是閱讀。但你們有沒有想過,這些閱讀和我們手裡捧著一本書的閱讀,有什麼本質區別?艾德勒和范多倫在書中明確指出,閱讀是有層次的,而且每一個層次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技巧。這就像我們玩遊戲一樣,有新手村任務,有主線劇情,還有各種隱藏關卡。如果你只停留在新手村,那永遠也體驗不到遊戲的精髓。
這本書把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,我們一個一個來聊聊。
第一個層次:基礎閱讀(Elementary Reading)。這個層次,說白了就是「識字」。你能不能把書上的字認出來,能不能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。這聽起來很簡單,對吧?我們從小學語文就開始學這個了。但是,別小看它!很多人閱讀之所以效率不高,就是因為在這個基礎層次上還存在一些問題,比如閱讀速度慢,或者對一些生僻詞語、複雜句式理解困難。這個層次的目的,就是讓你能夠「看懂」字面意思,能夠流暢地閱讀。它就像你學開車,首先得學會踩油門、剎車、打方向盤。
第二個層次:檢視閱讀(Inspectional Reading)。這個層次就開始有點意思了!它要求你在一本書上花費非常短的時間,快速地「掃描」整本書,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讀。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情況?書買回來,先翻翻目錄,看看序言和跋,再隨意翻幾頁內文。恭喜你,你已經在進行檢視閱讀了!檢視閱讀又分為兩種:一種是「有系統的略讀」,也就是我剛才說的,快速瀏覽目錄、序言、章節標題、圖表、索引,甚至隨意翻閱幾頁,目的是在最短時間內對這本書的內容、結構和作者的意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。另一種是「粗淺的閱讀」,也就是從頭到尾快速地讀一遍,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停下來,直接跳過。這個層次的目的,是讓你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你花更多時間去深入閱讀,或者說,這本書是不是你現在需要的。它就像你去書店,先快速瀏覽一下書架上的書,決定哪幾本值得你拿起來翻翻。
我記得有一次,我對區塊鏈技術很感興趣,一口氣買了好幾本相關的書。結果翻了幾頁就發現,有些書寫得太過學術化,完全看不懂;有些書又太過入門,講的都是我已經知道的。如果我一開始就用檢視閱讀的方法,快速篩選一下,就能省下不少時間和精力,直接找到最適合我的那本書。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?
第三個層次:分析閱讀(Analytical Reading)。這才是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這本書的核心!也是最難、最耗時,但同時也是收穫最大的閱讀層次。分析閱讀的目的,是讓你能夠「徹底地讀懂一本書」。它要求你像一個偵探一樣,深入到書的骨髓裡去,與作者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。這可不是簡單地把書看完就行的,它需要你主動思考,提出問題,尋找答案。
艾德勒和范多倫把分析閱讀分成了三個階段,一共15條規則。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嚇人?別擔心,我會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它們。
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:找出這本書在說什麼。這個階段有四條規則。首先,你要「知道這本書的類別和主題」。這本書是小說?是歷史書?是科學著作?還是哲學論文?不同的書有不同的閱讀方法。其次,你要「用最簡短的文字說出整本書在說什麼」。這聽起來簡單,但真正做到很難。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或一段話,把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概括出來?這考驗你對書的理解深度。第三,你要「列出這本書的章節大綱,並說明各部分之間的關係」。這就像給書畫一張思維導圖,把它的結構脈絡搞清楚。最後,你要「找出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主要問題」。一本書通常是為了回答某個問題而寫的,你能不能找到作者想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?
我記得有一次,我讀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。我嘗試著用這四條規則去分析它。我發現它是一本實用工具書,核心思想是「時間管理的核心是精力管理」。然後我把它的章節大綱列出來,發現它從「為什麼時間不夠用」到「如何規劃時間」再到「如何保持專注」,層層遞進。最後,我找到了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: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,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。當我這樣去分析一本書的時候,我才發現我對這本書的理解,從模糊到清晰,從零散到系統。
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:詮釋這本書的內容。這個階段有四條規則,它們要求你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圖。首先,你要「找出作者的關鍵字,並從書中找出這些字的解釋」。作者在書中會用一些特定的詞語來表達他的核心概念,你必須理解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。其次,你要「從最重要的句子中,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」。書中有些句子是核心論點,有些是支持論點的證據,你要能區分開來。第三,你要「找出作者的論述,從前提、證據到結論」。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推導出他的結論的?他的論證過程是否嚴謹?最後,你要「找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,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」。這本書是否完整地回答了它提出的問題?是否還有遺留的問題?
這個階段就像是和作者進行一場辯論。你要不斷地質疑他,追問他,直到你完全理解他的觀點和論證過程。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,裡面有很多專業術語。一開始我只是囫圇吞棗,感覺雲裡霧裡。後來我按照這個方法,把那些關鍵詞都找出來,然後在書中尋找它們的定義和解釋。慢慢地,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,就變得清晰起來了。
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:評論這本書。這個階段是分析閱讀的最高境界,它要求你超越作者,形成自己的觀點。這個階段有三條規則。首先,你要「在完成前兩個階段之前,不要輕易批評」。很多人讀書,讀到一半就開始吐槽,這是不對的。你必須先理解作者,才能有資格批評他。其次,你要「不要爭辯,要理性地提出你的不同意見」。批評不是為了抬槓,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思考。你可以同意作者,也可以不同意作者,但你的不同意必須基於充分的理由和證據。最後,你要「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差別」。有些問題是客觀事實,有些問題是個人觀點,你要能區分開來。
這個階段就像是你在看完一部電影之後,寫一篇影評。你不能只是說「這部電影真爛」,你得說出它為什麼爛,爛在哪裡,以及你認為它應該怎麼改進。只有這樣,你的評論才有價值。
第四個層次:主題閱讀(Syntopical Reading)。這是閱讀的最高層次,也是最困難的層次。主題閱讀的目的,是讓你能夠「閱讀多本書,並對某個主題形成自己的見解」。這就像你不是只看一部電影,而是看一系列關於同一主題的電影,然後對這個主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。
主題閱讀有五個步驟。首先,你要「找到相關的書」。如果你想研究「幸福」這個主題,你就要去圖書館或者書店,找到所有關於幸福的書。其次,你要「檢視這些書,找出與主題相關的章節」。你不需要把所有書都從頭到尾讀一遍,只需要找到那些與你的主題相關的內容。第三,你要「建立一個中立的詞彙表」。不同的作者可能會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相同的概念,你要把這些詞語統一起來。第四,你要「釐清主要問題」。在所有這些書中,作者們都在回答什麼樣的問題?他們的分歧點在哪裡?最後,你要「分析討論」。在所有這些書的基礎上,形成你自己的觀點,並提出你自己的解決方案。
主題閱讀的意義在於,它能讓你跳出單本書的限制,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一個主題。它能讓你看到不同作者之間的對話,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,最終形成你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者和研究人員,都會採用主題閱讀的方法來進行研究。
所以,你們看,閱讀真的不是簡單地把書看完。它是一個主動的、有層次的、需要技巧和方法的過程。當你真正掌握了這些閱讀層次和目的,你就會發現,閱讀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,而是一場充滿樂趣和挑戰的智力遊戲。
在第一部分,我們聊了閱讀的四個層次。其中,分析閱讀是核心,也是我們大多數人需要重點提升的能力。那麼,到底什麼是「主動閱讀」?它和我們平時的「被動閱讀」有什麼區別?
被動閱讀,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,信息直接灌輸給你,你不需要思考,不需要提問,只需要接收。這種閱讀方式,對於消遣娛樂來說沒問題,但如果你想從書中獲得知識、提升能力,那可就遠遠不夠了。主動閱讀,顧名思義,就是你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,而是主動地參與到閱讀的過程中去,與作者進行一場「對話」。
艾德勒和范多倫在書中強調,主動閱讀的核心是「提問」。當你拿起一本書的時候,你腦子裡應該充滿了各種問題:這本書在說什麼?作者是怎麼說的?他說的是真的嗎?這對我有什麼意義?當你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的時候,你的大腦就會自動地去尋找答案,你的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,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。
那麼,具體來說,我們如何進行主動閱讀呢?書中給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,我總結了幾個最核心的點,希望能幫助你們。
第一,做筆記,與書互動。很多人讀書不喜歡做筆記,覺得會破壞書的整潔。但艾德勒說:「在書上畫線、寫筆記,不是在破壞書,而是在讓書成為你的一部分。」做筆記是主動閱讀最直接的體現。你可以在書頁的空白處寫下你的疑問、你的思考、你的感悟,甚至是你對作者的質疑。你也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來標記書中的重點、難點、精彩之處。
我個人非常喜歡在書上畫線和寫批註。有時候,我讀到一個特別精彩的句子,我會把它畫下來,然後在旁邊寫上我的理解或者聯想。有時候,我讀到一個讓我困惑的地方,我會寫下我的疑問,然後在後面的閱讀中尋找答案。當我讀完一本書,再回頭看我的筆記時,我會發現這本書已經不再是作者的書了,它已經成為了我的書,上面充滿了我閱讀的痕跡和思考的印記。這就像你和一個朋友聊天,你不能只是聽他說,你也要表達你的看法,這樣才能有真正的交流。
第二,學會區分「理解」與「同意」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。很多人讀書,只要讀懂了,就默認自己同意了作者的觀點。但艾德勒提醒我們,理解和同意是兩回事。你可以完全理解一個人的觀點,但你並不一定同意它。就像你可以理解一個殺人犯的作案動機,但你絕對不會同意他的行為。
在閱讀中,我們必須學會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。當你讀到作者的某個觀點時,你可以問自己:這個觀點有什麼證據支持?有沒有反例?有沒有其他可能性?如果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,我的理由是什麼?我的證據是什麼?這種批判性思維,能讓你避免盲目接受,也能讓你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。
我記得有一次,我讀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,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,我當時覺得很有道理。但後來我仔細思考,發現這個觀點在某些情境下並不適用,甚至有些片面。於是我在書上寫下了我的反駁意見,並在筆記本上查閱了其他相關資料,最終形成了自己更全面的理解。這種「不輕易同意」的態度,反而讓我對這個主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。
第三,學會提出四個基本問題。這四個問題是分析閱讀的精髓,也是你與作者對話的指南針。
這四個問題,就像是四把鑰匙,能幫助你打開一本書的寶藏。當你讀完一本書,如果能清晰地回答出這四個問題,那麼恭喜你,你已經真正讀懂了這本書!
我曾經嘗試用這四個問題來閱讀一本歷史書。讀完之後,我問自己:這本書整體在說什麼?它講述了某個歷史時期的興衰變革。作者是怎麼說的?他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人物故事來闡述他的觀點。他說得有道理嗎?我對其中一些觀點持保留意見,因為他可能過於強調了某些因素而忽略了其他。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?它讓我對歷史的發展規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也讓我意識到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作用。當我這樣去思考的時候,這本書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場景,我在其中與作者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
第四,學會使用工具書。閱讀不是孤立的行為,它需要借助各種工具。字典、百科全書、參考書、索引等等,都是你閱讀的好幫手。當你遇到不懂的詞語、概念、人名、地名時,不要猶豫,立刻去查閱。這不僅能幫助你理解當前內容,也能擴展你的知識面。
我以前讀書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直接跳過,結果讀完之後還是一知半解。後來我學會了隨時查閱工具書,雖然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,但卻大大提升了我的理解深度。現在,我的手機裡裝滿了各種字典和百科APP,遇到不懂的,隨手一查,非常方便。這就像你做飯,不能只靠經驗,還得有菜譜和各種調料,才能做出美味佳餚。
總之,主動閱讀的藝術,就是學會提問,學會思考,學會與書互動。它要求你投入時間和精力,但它帶來的回報也是巨大的。當你真正掌握了主動閱讀,你會發現,每一本書都像一個智慧的寶庫,等待你去挖掘。而你,也將成為一個真正會閱讀的人。
前面我們聊了閱讀的層次和主動閱讀的藝術,這些都是理論和方法。但最終,閱讀的目的是什麼?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聰明,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。所以,這第三部分,我們就來聊聊,如何將閱讀的智慧應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和學習中。
艾德勒和范多倫在書中雖然沒有直接給出「如何應用」的具體步驟,但他們的核心思想貫穿始終:閱讀是為了理解,理解是為了行動。如果你讀了一本書,卻沒有任何改變,那這本書對你來說就沒有任何價值。
第一,閱讀是為了理解世界,理解自己。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感覺?當你讀到一本書,突然發現作者寫的就是你曾經的困惑,或者他解釋了一個你一直想不明白的現象,那一刻,你會覺得豁然開朗,甚至會有一種被理解的感動。這就是閱讀的力量。
比如,你可能對拖延症很苦惱。你讀了一本關於拖延症的書,作者從心理學、行為學的角度,深入分析了拖延症的根源,並給出了各種解決方案。當你讀懂了這本書,你就會明白,拖延症不是你懶惰,而是你大腦的某些機制在作祟。當你理解了它,你才能更好地去應對它。
再比如,你可能對人際關係感到困惑。你讀了一本關於溝通的書,書中講述了如何傾聽、如何表達、如何處理衝突。當你理解了這些原則,你就能更好地與人溝通,改善你的人際關係。
閱讀,就像是為你打開了一扇扇窗戶,讓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,也讓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。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,更是思維方式的重塑。
第二,閱讀是為了解決問題,提升能力。我們讀書,很多時候是帶著問題去的。比如,你想學習投資理財,於是你讀了《窮爸爸富爸爸》;你想提升寫作能力,於是你讀了《寫作這回事》。當你帶著明確的問題去閱讀時,你的閱讀會更有針對性,也更容易找到答案。
艾德勒和范多倫強調,真正的閱讀,應該是能夠提升你的心智能力的。他們認為,閱讀是一種「心智的訓練」。當你努力去理解一本比你水平更高的書時,你的心智能力就會得到提升。這就像你舉重一樣,你舉起比你體重更重的東西,你的肌肉才會變得更強壯。
所以,我建議你們,不要只讀那些你輕而易舉就能看懂的書。嘗試去挑戰一些對你來說有難度的書,那些能讓你感到「燒腦」的書。比如,如果你平時只看小說,可以嘗試讀一些哲學、歷史或者科學類的書籍。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吃力,但當你堅持下去,你會發現你的思維深度和廣度都會有質的飛躍。這就是「刻意練習」在閱讀中的體現。
第三,將閱讀融入生活,形成習慣。閱讀不是一時興起,它應該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。就像吃飯睡覺一樣,成為你每天的習慣。你可以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來閱讀,哪怕只有15分鐘,日積月累,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。
我個人的一個小習慣是,每天早上起來,我會先閱讀半小時。這半小時,我會選擇一本我正在深入閱讀的書,或者是一篇我感興趣的長文章。這段時間,我的思緒還沒有被工作和瑣事打擾,是閱讀效率最高的時候。你們也可以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時間和方式。
另外,不要把閱讀局限在書本上。生活處處皆可閱讀。你可以閱讀新聞,但要學會批判性地閱讀;你可以閱讀別人的觀點,但要學會獨立思考;你可以閱讀你周圍的世界,觀察生活中的細節,從中發現規律和智慧。
第四,將閱讀的知識付諸行動。這是最關鍵的一步。如果你讀了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,卻依然拖延症晚期,那這本書對你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。如果你讀了一本關於溝通的書,卻依然不會好好說話,那這本書也只是擺設。
閱讀的目的,是為了改變。改變你的思維,改變你的行為,最終改變你的生活。所以,當你從書中學到一個新的知識、一個新的方法時,立刻去嘗試應用它。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,也是巨大的進步。
比如,你讀了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,學會了檢視閱讀的方法。那麼,下次你去書店,或者拿到一本新書時,就嘗試用檢視閱讀的方法,快速判斷它是否值得你深入閱讀。當你學會了做筆記,就嘗試在你的書上寫下你的思考和疑問。當你學會了提出問題,就嘗試在閱讀時不斷地問自己:「這本書在說什麼?作者是怎麼說的?他說的是真的嗎?這跟我有什麼關係?」
只有當你將閱讀的知識付諸行動,它才能真正地為你所用,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。這就像你學習游泳,光看游泳教程是沒用的,你必須跳進水裡,親自去嘗試,才能真正學會游泳。
好了,各位朋友,今天我們一起深入解讀了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這本經典著作。我們從閱讀的四個層次聊起,從最基礎的識字,到最高層次的主題閱讀,讓你們對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有了全新的認識。我們也探討了主動閱讀的藝術,學習了如何做筆記、如何區分理解與同意、如何提出四個基本問題,以及如何利用工具書,讓你們能夠與作者進行一場場深度的對話。最後,我們還聊了閱讀的實踐與應用,強調了閱讀是為了理解世界、解決問題、提升能力,並最終將知識付諸行動,讓它真正為你所用。
這本書告訴我們,閱讀不是被動的接受,而是一種主動的探索;閱讀不是簡單的「看完」,而是深刻的「讀懂」;閱讀的目的,不僅僅是獲取知識,更是提升心智,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。
我希望,聽完這集節目,你們不再只是書的過客,而是書的探索者,書的對話者,書的創作者。從今天起,讓我們一起拿起書本,用更主動、更深入的方式去閱讀,去思考,去行動。讓閱讀成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讓知識真正地為你所用,點亮你的人生。
誠摯推薦你去閱讀原書,歡迎您點擊下方連結在合作網站購買紙本書或電子書版本。
🎁🛒Pubu https://www.pubu.com.tw/ebook/262066?pubu_urc=KGHVV1
🎁🛒Readmoo 讀墨 https://moo.im/a/02dCNS
如果你覺得這一集的節目對你有幫助,這個頻道對你有啟發,別忘了一鍵三連 按讚、訂閱、分享,讓更多人也能聽到這份知識的聲音!
感謝大家的收聽,我們下期再見!